1961年的一部《刘三姐》,是很多人心中最美的回忆,这是一部被称为人美、歌美、景美的"三美"佳作,而女主角黄婉秋,也因这部剧被追捧多年。
连刘晓庆都说黄婉秋一个"刘三姐"吃了一辈子,事实上,"刘三姐"的第一人选却是傅锦华,捡漏的黄婉秋大红大紫,而沦为给"刘三姐"配唱的傅锦华,这些年又是何去何从?
傅锦华,1938年出生在广西融安县的一个普通人家,父亲是一个小商贩,还经常跟着街道的业余剧团唱戏,虽然家境算不得大富大贵,但也衣食无忧。
母亲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广西民调、山歌,几乎样样精通,并且从小就教她唱刘三姐的歌曲,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傅锦华在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跟随常胜街业余剧团的演员们一起演出。
无论是戏剧还是歌曲,在时光的长河里,仿佛融入了傅锦华的骨子里,她对此有着由衷的热爱与痴迷。
1955年,17岁的傅锦华有幸跟着业余剧团去北京演出,经过挑选,她参与演出的彩调戏《龙女与汉鹏》和全国其他戏剧一起在怀仁堂演出。
由于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最终让傅锦华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进入县、自治州的文工团,并且还得到机会进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正式学习彩调。
随着不断的学习和登台演出,傅锦华的唱功愈加精进,1960年,她的命运迎来了重大的转折点,这是她与一直活在别人传说里,自己生命里的"刘三姐"的首次会晤。
刘三姐的故事是每个广西人都耳熟能详的,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就是当地人的一张耀眼的名片。
传说中刘三姐有一副宛如黄莺般清脆婉转的嗓音,能出口成歌,被当地人视为"女神",最重要的是,她敢唱出穷人的心声,反抗当地的恶势力。
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美貌的刘三姐被恶霸垂涎,最终与和她对唱山歌情投意合的小伙,在恶霸的逼迫之下,一同牵手跳入了柳河。
为了纪念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在传说"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即每年的三月三还会举行盛大的仪式。
"刘三姐"在广西人民心中的地位是无法超越的,而随着一个为业余作者,在1960年时,将"歌仙"刘三姐的传说改编成"刘三姐对歌"的故事后,便引起了广西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
南宁市举办全区大汇演时,一下子就来了100多个"刘三姐",实在蔚为壮观,听到消息后,长春电影厂也不甘落后,便决定将《刘三姐》搬上银幕。
剧组有意将《刘三姐》打造成《五朵金花》那样的音乐爱情故事片,由著名导演苏里担任导演,并负责选角。
苏里前前后后一共面试了45位"刘三姐",而最终入围的只有三位,而在广西彩调剧团的傅锦华便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广西桂剧团的尹羲,广西话剧团的黄小曼。
"刘三姐"选角的第一标准则是必须为广西,在几经挑选对比之后,傅锦华已初步确定为"刘三姐"的最佳人选,而黄婉秋只是被选为配角"舟妹"的饰演者。
几乎已板上钉钉的事,却没想到居然出现了反转,傅锦华的表演唱功自然无法挑剔,但就是有点不上镜。
这部作品无论是导演苏里,还是广西当局的领导都是极为重视的,因而也是极为挑剔的,苏里表示:傅锦华嘴巴太大,嘴唇过厚,上镜头不好看。
傅锦华就因此无缘出演"刘三姐"了,境况一度陷入僵局,而原打算让演"舟妹"的黄婉秋也重新进入了各位决策的眼帘。
曼妙身姿、聪明灵巧的形象,让黄婉秋绝地反击,最终成为了"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后来回忆说"的确是我幸运,捡漏了刘三姐,才有幸出演这部经典电影"。
傅锦华在后来回忆那段时光时,也曾表示:导演觉得我不够漂亮,而且不像典型的壮族人,壮族人的脸比较短比较圆,而我却是长脸,所以就让黄婉秋当了主演,而让我配唱。
22岁傅锦华的唱功自然是比17岁的黄婉秋更胜一筹,精益求精的剧组最终便让黄婉秋在前面表演,而绝大部分原唱都由傅锦华演唱。
她美妙的歌喉也让中国的电影多了—部旷世经典,其实当初她来为《刘三姐》配音时,还发生过一段有趣的插曲。
当时傅锦华一到现场,就被七八十人庞大的长影乐队阵容,弄得有点手足无措,她虽然登台演出的机会不少,但如此庞大的阵仗也确实没有见过。
当已经起音时,指挥尹升山给傅锦华几个示意动作后,傅锦华却仍没有丝毫反应。尹升山就觉得奇怪,问她怎么回事。
结果傅锦华有点紧张地回答:"那么多人,我不知道跟谁啊。"这让全场人都不由乐了。雷振邦笑道:"你不早说啊!"于是告诉傅锦华只要跟着二胡等三大件就可以了。
岂料当傅锦华真正开口时,所有的人都为之一振,她的声音甜美婉转又带有山野的味道,还为雷振邦的作曲增加了许多很有特色的装饰音,让歌曲更加美丽动听,富有旋律感。
雷振邦仿佛真正听到了"刘三姐"穿越时空的演唱,她的歌声"野"的恰到好处,是对"刘三姐"山头对唱的完美还原。
就这样,傅锦华三班倒马不停蹄地忙碌了一个月,终于把所有的唱段都录好了,错过刘三姐这个角色,她是惋惜的,遗憾的,但她却对这样的安排没有丝毫怨言。
对艺术的完美演绎是她一生的追求,而她对彩调更是一片痴情,不管经历过多少风雨,转过多少岁月的年轮,她都初心不改。
2005年6月,傅锦华获得了当代中国电影歌曲"优秀演唱奖",这于她来说是一个迟到的奖,而这份认可也让她感慨万千,但她说得最多的一个词语却是"喜出望外"。
对于艺术的痴迷,让她从未曾奢望过回报,但在近45年的漫长误读,这却是一次最好的纠正,是对她最好的认可。
毕竟银幕前的黄婉秋大红大紫,而银幕后的傅锦华却默默无闻,但她们的完美配合,才真正成就了一代经典,而这部作品无论少了她们哪一位,都将失去耀眼的色彩!
黄婉秋的《刘三姐》上映17年后,傅锦华才再次实现了她演绎刘三姐的梦,不过这部在1978年,由傅锦华演绎的广西歌舞彩调版《刘三姐》,也有她的缺憾。
此时的傅锦华已经40岁,她的歌喉不再婉转甜美,因而为剧中"刘三姐"配音的,并非她本人。
傅锦华的一生曾主演过《刘三姐》、《王三打鸟》、《李双双》等50多个彩调剧目,而她演出的《刘三姐》更是在同一年四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
这在中国戏曲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1960年,《刘三姐》进京演出,毛主席在看她的演出时,还曾多次鼓掌喝彩,甚至还在高兴时,不停拍打着大腿。
当傅锦华演到刘三姐骂媒婆时,毛主席还伸手指着舞台和身边的同志说:"演得不错啊!"毛主席的夸赞,便是对她最大的认可。
1962年,傅锦华作为委员之一代表广西参加全国青联会议,还有幸受周总理安排,在中南海紫光阁给毛主席演出,并有幸与毛主席一起跳了一段伦巴舞。
大文豪郭沫若也曾对傅锦华的歌声赞不绝口,还曾题诗相赠,因而傅锦华饰演的刘三姐,也曾轰动一时。
傅锦华的一生也是极为荣耀的一生,但她的2任丈夫却都是普通人。1962年她与自己的同行及同事林衍强喜结连理,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丈夫就不幸逝世。
丈夫的离世,让她深受打击,多亏比她小两岁的老同学覃洪禄的照顾和陪伴,才让她走出阴霾,1968年时,两人一起步入婚姻的殿堂,相濡以沫30多年。
人生转眼即逝,2013年2月2日,75岁的傅锦华病逝,2日后,她的追悼会上,来自各地的傅锦华200多位亲朋好友以及粉丝,一起送别了这位将生命奉献给彩调的"刘三姐"。
陪她走过生命最后一程的还有那首《藤缠树》,时光短暂,生命经不起蹉跎,"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宛若你在年轻的时光遇到爱,切莫让它在岁月里老去!
1961年热映的电影《刘三姐》,人称有三美:风景美、人物美、音乐美,作为这部电影的主要配唱,傅锦华这位幕后英雄立下了汗马功劳,由她原唱的《世上哪见树缠藤》等名曲,至今仍留响人间,让人百听不厌。
傅锦华
在《刘三姐》一片选角前,23岁的傅锦华已经是广西最有名的“刘三姐”扮演者,曾进京表演,选角时,她凭高人一等的唱功,从45位“刘三姐”演员中脱颖而出,被定为女主角人选。
导演苏里以她为“刘三姐”拍了一段样片,送给评审委员们观看,没想到样片看过以后,有人对傅锦华的外形提出了意见,说傅锦华没有《五朵金花》的杨丽坤上镜,不如让杨丽坤来演,经过一番争议后,样片中的舟妹扮演者黄婉秋从配角成为女主角,而傅锦华成了主要配唱。
傅锦华虽然没有对此表示异议,但心底还是存在着一定遗憾,直到1978年,她才以“刘三姐”的形象出现在大银幕上,主演了广西电影厂拍摄的彩调戏电影《刘三姐》,圆了心底的银屏梦。
傅锦华
此时,傅锦华已经四十岁了,青春不再,而由于年龄问题,她的嗓音也不复当年的巅峰状态,不得不将部分唱段交由年轻演员配唱,始终没有实现人声合一,实在是造化弄人。
傅锦华虽然没有黄婉秋那样光彩照人、活泼俏丽的外表,却也端庄大气、演技精湛,她的一生经历都与“刘三姐”密不可分,在舞台上演了几十年的“刘三姐”,直到2005年,她才获得当代中国电影歌曲“优秀演唱奖”,对于这个迟到45年的奖项,傅锦华高兴地连称“喜出望外”,可见她的朴实心态。
傅锦华
2013年,一生踏实低调的傅锦华因病离世,在她的追悼会上,一首字正腔圆的《世上哪见树缠藤》反复播放、余音绕梁,让悼念她的人们深感故人依旧。
1、父母皆戏迷,从小会唱“刘三姐”
傅锦华1938年出生于广西融安县常胜街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小商贩,常在街道的业余剧团唱戏,母亲也是戏迷,天生一副亮嗓子,傅锦华很小就跟着她学了一些刘三姐的歌曲,还跟着父母,多次参加了常胜街业余剧团的街头演出。
傅锦华
一次,县文工团正在彩排一出新戏,常胜街业余剧团求戏心切,派小锦华前去“偷戏”,于是傅锦华来到县文工团排练场地旁的附近楼上,通过一个猫眼大小的洞口偷学,没几天就把戏里的一招一式全都学会了,回来教给了大家。
结果,县文工团还没有正式演出,常胜街的老百姓们就提前看到了这部“偷来”的彩调戏《放春牛》,把县文工团的人全都吓了一跳。
1955年,傅锦华跟着业余剧团前往自治州参加比赛,结果她演出的彩调戏《龙女与汉鹏》引人注目,后经层层选拔,傅锦华的剧目和其他省市的一些精选地方戏剧目一起到北京进行了表演。
此后,来自“野班子”的傅锦华被安排到广西文艺干部学校正式学习彩调,后来进了州文工团,命运从此改变了。
2、样片试镜后落选女主角,甘当配唱
1960年,广西集全区之力打造“刘三姐”品牌,一时间,自治区所有的文工团、剧团甚至是业余剧团都在排演《刘三姐》。
广西彩调剧团推出了由傅锦华主演的彩调戏《刘三姐》,在大汇演中获奖,也让她成为广西当时最有影响的“刘三姐”,当年,她跟着剧团再次进京表演,获得一片好评。
傅锦华
1961年,长影厂计划拍摄音乐风光故事片《刘三姐》,导演苏里前来广西选角,先是从45位“刘三姐”演员中初筛出三位:彩调剧团的傅锦华、桂剧团的尹羲和话剧团的黄小曼,再定下来由唱腔最动人的傅锦华任女主角。
名单定下来后,导演苏里为傅锦华拍了一段样片试放,结果评审时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傅锦华演的“刘三姐”,没有《五朵金花》主演杨丽坤外貌青春动人,可能影响播映效果。主要是傅锦华脸型并非传统的鹅蛋脸,下巴饱满方正,镜头下就显得端正有余、俏丽不足,而自治区文艺负责人认为,“刘三姐”是属于广西的文化标签,女主角还是要由广西演员来担纲。
几方商榷的结果,最终定为由样片中扮演“舟妹”的年轻演员黄婉秋任女主角,而比傅锦华小六岁的黄婉秋原来是唱桂剧的,唱腔没有傅锦华的天然“野性”,因此又定下来由傅锦华担任主要配唱。
黄婉秋
由名单里定下来的女主角变成“幕后英雄”,形象不能出现在大银幕上,对傅锦华来说应该是有几分委屈的,但这个来自乡野的姑娘生性朴实,只知道唱戏、爱戏,因此,她根本没有做任何讨价还价,就按约定前往长春录制配唱。
傅锦华
傅锦华来到长影厂后,看到现场七八十人的交响乐队阵容,惊得手足无措,起音后,指挥尹升山给了她几个示意动作,但傅锦华纹丝不动,尹升山不解地问她怎么回事,傅锦华紧张地回答道:“那么多人,我不知道跟谁啊。”长影乐队的人全都乐了,雷振邦笑着告诉她:只要跟着二胡等三大件就可以了。
等到傅锦华一开口,现场的人都震惊了,她的声音清亮甜美还带有山野的味道,还给雷振邦的作曲加了许多很有特色的装饰音,非常有旋律感,雷振邦对此赞不绝口,说:“刘三姐的歌经常是在山头田间唱的,你的野味就正好符合这个要求。”
接下来,傅锦华不分昼夜地忙碌着,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把所有的唱段录制好了。
3、曾经风雨,两段婚姻
1961年,电影《刘三姐》风靡世界、席卷东南亚,被评为当年全球十佳影片之一,在内地、香港、新加坡都创下了空前的票房,在美国的票房甚至超过了他们的本土电影《乱世佳人》,主演黄婉秋一举成名,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主要配唱傅锦华。
对于傅锦华来说,她不知道这是不幸还是幸事。
因为,没多久后,电影《刘三姐》就被定性为毒草,担纲主演的黄婉秋在文革中被挂牌游街、公开批斗,遭到很多恶意谩骂甚至是拳打脚踢,风波一开始并没有影响傅锦华,似乎是躲过了一劫。
而过了段时间后,有造反派开始惦记起“幕后”的傅锦华,准备把她也打倒游街,在广西宣传部一位富有正义感的文艺干部保护下,傅锦华没被拖去游街,但性子刚烈的她对此充满了义愤,悄悄在家里藏了一瓶冬眠灵,准备一旦被拖去游街就把药全吞下去,可1967年初的一天,她回到家里,发现房门反锁,踢开门一看,自己的丈夫、广西歌舞团的歌剧队长林衍强竟然已经服药自杀了。
林衍强原来是海南军区文工团的,后来调入广州战士歌舞团,他前来广西彩调团学习时与傅锦华相爱,1962年两人结婚,婚后分居多年,好不容易才调到了广西,夫妻相聚没几天,文革就开始了,林衍强因为家庭出身问题被批斗游街,他深感委屈,找到了这瓶冬眠灵就自己吃了,等把他送到军区医院,已经回天无力。
傅锦华一下子坠入了人生的低谷,痛苦得不可自拔。
傅锦华
在这段时间里,她在广西文艺干部学校的老同学覃洪禄却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躲着她,而是常来安慰她,覃洪禄比她小两岁,是广西彩调团的编曲和指挥,在傅锦华最艰难的时候,始终陪伴她、保护她,傅锦华也欣赏他的老实与才华,1968年,两人结婚了,从此再也没有分开过,一起在广西彩调团工作到了退休。
4、40岁才圆银幕梦
1978年,广西电影制片厂筹拍彩调电影《刘三姐》,找到傅锦华任女主演,40岁的傅锦华这才圆了自己的银幕梦。
傅锦华
虽然年已四旬,但出现在镜头下的傅锦华看起来面貌秀丽、身段婀娜,还是很有风采。
傅锦华
可惜的是,由于年龄的关系,她的嗓音不如往昔清亮,只能找来年轻演员为她配唱。
傅锦华
这部彩调电影的故事情节比1961年苏里执导的《刘三姐》更为曲折丰富,但却没有超越前作,没有取得轰动性的影响,一来是傅锦华毕竟四十岁了,镜头前的表演不够活泼俏丽;二来电影音乐没有雷振邦作曲的感染力;三来电影里的漓江山水也失去了十几年前连电线杆都看不到的那种原生态之美。
傅锦华
不可否认,1961年的电影《刘三姐》,是音乐、表演、唱功、山水都臻极品的合璧之作,从艺术效果上来看,黄婉秋与傅锦华对这部电影的贡献同样重要、密不可分。
傅锦华
2005年6月,傅锦华获得当代中国电影歌曲“优秀演唱奖”,在颁奖仪式上,傅锦华说:“45年了,我以为人家都把我遗忘在哪个角落了,我参加了几十个戏超过3000场的演出,没有获得过特别的大奖,今天忽然得了奖,真是喜出望外。”
说着说着,她的眼泪就流淌了出来。
在傅锦华的一生中,始终没有什么耀眼的光环,但她自幼年起就与彩调戏、与刘三姐结缘,这一辈子,唱足了、唱透了自己热爱的山歌,与痴迷一生的彩调戏共同成长了50年,将歌声永远留在了人间,在听众们的心间萦绕,她说,这样的艺术人生,已经足可以心满意足,让她“有一种很自由很解放的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