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相信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灵性与勤勉缺一不可,所谓“手握灵珠常奋笔”,名士雅集间的羽觞佳酿,催发了锦绣文章,文人书房中的笔、墨、纸、砚,渲染着画境诗意。美酒启发了文人的灵感,而文房四宝实现了文人的创作,它们共同承载着千古文人的翰墨精魂,与旷世名作相伴相生。
文|范若溪
编辑|杨嘉敏
在距今一千余年前的北宋,名士苏易简曾在他的代表作《文房四谱》中写道:“吾见其决泄古先之道,发扬翰墨之精,莫不由是四者,方传之无穷乎?”古人相信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灵性与勤勉缺一不可,所谓“手握灵珠常奋笔”,名士雅集间的羽觞佳酿,催发了锦绣文章,文人书房中的笔、墨、纸、砚,渲染着画境诗意。美酒启发了文人的灵感,而文房四宝实现了文人的创作,它们共同承载着千古文人的翰墨精魂,与旷世名作相伴相生。
“宣城自古诗人地”,从西汉设郡的古宣州,到如今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宣城的水土孕育了无数墨客名士,昌盛的文风也催生了闻名天下的“文房四宝”:宣笔刚柔得中,徽墨丰肌腻理,宣纸光洁如玉,宣砚黑泽似漆,其中的宣笔与徽墨,更因其历史积淀与活态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厚重的中国文化凝练于笔尖点墨,传统文人的韬养、坚韧和不羁,通过文房国礼远播寰宇,连接古今中外。
系列专题纪录片《有礼了!中国》,在非遗国礼活态传承之旅的最后一站,到达“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宣城,以文房四宝为钥,开启中国千年翰墨的广宇长宙。
《有礼了!中国》之:文房四宝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醇酒以助文思,笔墨以书才情,二者承载文化又融于文化。五粮液与南方周末在《有礼了!中国》系列专题纪录片中,围绕中国之“礼”,踏访非遗之乡,展示国礼历经岁月风刀霜剑磨洗的迷人光华,呈现大国工匠代代相传的匠心继承,以经典致敬经典,追寻“美美与共”的美学至境。
1
宣笔,锋芒暗藏
公元前223年,秦将蒙恬南征伐楚,在中山(今宣城地区)行大猎以震慑楚军,据《毛颖传》记载,在这场大猎之中,蒙恬命人将中山之兔的毛发拔下制笔,因此人们称毛笔为“蒙恬笔”或“秦笔”,李白“笔锋杀尽中山兔”典故便出自于此。隋唐时期在此地置宣州,毛笔的“代言”也随之被称为“宣笔”。
“蒙恬造笔”之说因颇具神话色彩,为史家所争论,但宣笔超过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却毋庸置疑,它源于先秦,盛于唐宋,无数惊艳时代的词句从宣笔的笔尖奔流而出,汇成了中华古文明最辉煌灿烂的时代。唐代诗人耿湋曾作诗赞叹宣笔“落纸惊风起,摇空邑露浓,舟奇与纪事,舍此复何从!”白居易更以其平实直白的文风,述说了紫毫宣笔的考究珍奇:“江商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
“一年中只有12月到1月,在这个时候兔毛的毛尖长齐了,才能采到合适的兔皮。十张兔皮只能产一小片紫尖,有的皮甚至根本就没有紫尖。”说到紫毫,张文年拿出兔皮开始仔细地讲解。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宣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张文年从七岁起便在身为制笔名家的父母身边耳濡目染,如今,他的制笔生涯已经走过了41个年头。一支宣笔的诞生,需要经过选料、水盆、装套、修笔、检验、装球六大步骤,各项工序多达70余道,特别是其中“水盆”步骤被称为“做笔的灵魂”。“学习水盆要三年的周期。先把毛根撕碎,经过石灰浸泡以后,把毛的根部理齐,每根毛都要梳透,梳透同时还要保留一点绒毛在里面。水盆最难的工序是齐毫,这个毫齐,笔锋就齐了。若毫不齐,顶上就是虚的,这是很有讲究的。”张文年说。
考究的制作成就了宣笔“尖、圆、齐、健”的特点,笔锋如尖锥,书法“钩、捺”的美妙锋芒由此而出;笔根呈现瘦直却圆润的优美弧度,最适合草书与行书俊逸的线条。一支好宣笔,铺开后笔锋平齐,吐墨均匀,书写时则富有弹性,可增笔力。
在唐代,宣笔是珍贵的贡品也是文人墨客珍爱的文房良伴,即使“紫毫之价如金贵”,人们依旧趋之若鹜。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在得到友人李公择相赠的宣笔后,激动地写道:“一束喜从公处得,千金求买市中无。”而在记录盛唐轶事的《开元天宝遗事》中,曾提到“梦笔生花”的故事:李白年少时,在梦中见到自己常用的毛笔上生出了鲜花,而梦醒后,他得到了历代文人所梦寐以求的才华,得以名扬天下。这固然是文学性的叙事,但在当时社会印象中,笔与文采联系之紧密,也由此可见一斑。关于李白的诗才,还有著名的“斗酒诗百千”典故,李白习惯以杯酒助诗兴,酒香浸透在他龙章秀骨的诗篇之中,流传千古不散。
在唐代戎州(今宜宾),李白的好友杜甫曾为当地的美酒“重碧”而醺然题诗,诗云:“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时隔数百年,爱酒的黄庭坚来到戎州,为杜甫的诗句赞叹不已,并将宜宾的美酒、鲜果与杜甫之诗,称为“宜宾三绝”。美酒带给文人的无穷灵感,通过手中之笔,如龙蛇般游走而出,最终入诗入字,打破时空的隔阂,相邀后来人共赴一醉。
2
徽墨,乌金横洒
东汉《说文解字》中称:“墨者黑也,松烟所成。”北魏时期《齐民要术》则进一步描述了当时制墨技术“合墨法”:“好醇烟,捣讫,以细绢筛。”古人发现一些特殊的木材,经过不完全燃烧后,其烟冷凝后可制成墨,而制墨的烟料又以松结为上品。松四季常青,坚贞不屈地对抗寒冷与风雪,一向是古人所推崇的“君子之树”。黄山中多松树,冬季大雪压枝,大风摧折枝干,令松枝局部断裂,在自我修复的过程中,含脂量高的松结便由此产生。
在唐代安史之乱掀起了又一次人口南迁,制墨产业也随之南移,盛产松结而又相对安稳的古徽州自然成为了制墨大师们的栖身之地。在五代十国时期,易州造墨名家奚氏父子举家迁往安徽,他们制作的墨“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名噪一时。南唐后主李煜因他们卓绝的造墨技艺,将其子廷珪提拔为“墨务官”,还赐国姓“李”。据说李廷珪所造之墨,“其坚利可削木”,存放几百年尚存龙脑香气,徽墨之名就此传遍了神州大地。
而在明清时期,徽墨进一步攀登工艺顶峰,在明代诞生了方于鲁、罗小华等徽墨名家,清代更有汪节庵、曹素功、汪近圣、胡开文并称“制墨四大家”。其中绩溪胡开文遵循古法的同时又善于创新,在林立的墨厂之中风头一时无两。
二百年如弹指一挥间,如今底蕴丰厚的绩溪胡开文墨业传到了汪爱军的手上。“我是1985年开始从事这行,有三十多年时间了。一开始从炼烟开始学,是从最苦、最累的地方去学。”汪爱军回忆道。
炼烟、和胶是徽墨制作的两大法门。由于炼烟的松木需要在含氧量较低的状态下燃烧,因此炼烟的厂房常年不通风,既闷热又容易缺氧。将烟、胶与中药混合后,还需要经过反复捶打方能均匀混合、成型,古人称墨为“十万杵”,指的就是这一过程。烟与墨均需要放置一年以上的时间,经过春夏秋冬之气吸吐,最终方能成就一锭好墨。
匠人的汗水终有回报,虽然如今也有成本低廉的炭黑制墨法,但古法徽墨“拈来轻,嗅来馨,敲之铿锵,发墨如油”的出色质感却无法替代。古人称徽墨为“乌金”,画家得好墨,正如名将遇良马,一方好墨可化平面为立体,在单层纸面上叠加出数重墨影。“在黄宾虹、于右任、吴昌硕这些名家的作品里,墨色淡加浓一层一层地叠加,叠得让你感觉到有无穷的厚度在里面。”汪爱军说道。
关于墨,最为恣意的想象当属李白,在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年轻的僧人怀素与李白相遇,大醉之后,怀素挥墨为狂草,笔势如惊风骤雨、落花飞雪,李白称之为“墨池飞出北溟鱼”。遥想当年,年轻的草圣与好酒的诗仙举杯放歌,酒、墨,书法与文学融彻一体,定格了中国文化最快意豪情的瞬间。
3
传承,守故出新
“过去我们都说手艺人,离不开这个‘手’字,但真正来讲,还应该是坚守的‘守’。”在41年制笔生涯中,张文年制作了上千支宣笔,其中不少是对古代名笔的仿制再现。
唐代鸡距笔,因其形似鸡附足骨而得名,诗人白居易曾以“足之健兮有鸡足,毛之劲兮有兔毛”来形容鸡距笔的硬挺劲健,然而时至今日,鸡距笔的制作工艺早已失传,一度成为博物馆中陈列的古物。在回忆初见鸡距笔的时刻,张文年难掩激动:“我跟父亲去看时很震撼,唐朝的笔工对笔杆、笔套都很有讲究的,笔套是镂空的,是花杆湘妃竹与凤眼竹做成的花杆,和象牙搭配在一起,用的是我们安徽皖南这一带的山兔毛(紫毫)。我们说试试看(还原它),它笔头的工艺太复杂了,因为它是镂空的,在当时我们也没有做过。”经过反复试验,唐代鸡距笔终于经张文年父子之手重现于世,得以继续书写翰墨传奇。
而对于汪爱军而言,徽墨的传承则是一条崎岖的山路。在八十年代后期,古法制墨几乎消失殆尽,整个徽州地区的传统古法徽墨产量不过几百公斤。为了传承古法,重现乌金辉煌,汪爱军收集了明清以来大量的制墨典籍、文献,收集的旧墨模多达八千余副,以供钻研制墨技艺。
“这里面有学不完的知识。比如熬胶要怎么熬,炼烟的温度,空气氧度,烟房里空气流量的好与坏,慢慢的就感觉到这里面有了味道。不断有文人墨客讲这个墨差、那个墨好,这又迫使你要去研究好东西。”古旧的书籍与墨模沉默无声地见证了徽墨从低谷重新焕发生机的过程,也见证了一代代手艺人的传承之路。
传承并非故步自封,无论是宣笔还是徽墨,都面临着时代变迁的挑战。“传承是我们的根,创新是我们的命,我们要生活,我们也要守住传承,创新就是发展。”为了满足创作与题跋的双重需求,张文年首创“子母笔”,母笔大,适合书写绘画,子笔小,适合题写较细小的跋款,子笔藏于母笔笔杆之中,携带方便,趣味横生。
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样来自中国的展品得到了一致好评,被授予金质奖章,这便是胡开文墨厂研发的描金“地球墨”,描金技术令徽墨呈现出璀璨耀目的色泽,而新奇的地球样式则象征着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非凡意义。时隔百年,汪爱军经过钻研,精心仿制了当年令世界瞩目的地球墨,时代虽不同,但守古法、行新路的身影却跨越百年重合在一起。
信息来源 丨 南方周末
编辑 丨 汪飞
复审 丨 丁美华
终审 丨 胡宇飞
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后台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游安徽
请关注“游安徽”APP
五四青年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志气、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传承五四精神,鼓励各行各业青年再创佳绩,县委网信办、共青团洛宁县委员会联合组织拍摄5·4专题纪录片—《青春的意义》,号召广大青年不畏艰难,勇担使命,践行青春誓言。
《青春的意义》
+
青春的记忆 五彩斑斓
青春的时光 光阴似箭
青春的梦想 因努力而闪耀
青春的模样 不断地跌倒 不断地爬起
青春 在每个人的心目中 都有着不同的定义
关于青春的意义,他们这样“说”
01
孙丽维
洛宁第一高级中学教师
“青春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过程,对于我来说,我的价值就是教好每一名学生,使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认为这就是青春最大的意义”。
02
王梦帆
洛宁第一高级中学学生
“对于我来说,青春就是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就是经历无数艰难险阻,依然奋力前行,这就是我青春的意义”。
03
师江鸽
洛宁县妇幼保健院护士
洛宁援鄂医疗队成员
“青春就是奔跑着,飞扬着,无所畏惧,势不可挡,我愿与洛宁妇幼共同成长,愿洛宁妇幼的明天更加辉煌”。
04
吴浩楠
国网洛宁供电公司青年员工
“青春的意义在于无私奉献,电亮万家,为全县53万群众送去安全可靠的电力能源”。
05
李 乐
洛宁县公安交警大队
铁骑队副队长
“青春就是汗水,混合着春夏秋冬,为人民群众铸就一条条平安大道,风雨无阻,勇往直前”。
06
张晓楠 卫建峰 张静辉 白雪
洛宁青年企业家联合会代表
“青春是朵花,创业便是滋润鲜花的清泉,青春是幅画,创业便是色彩斑斓的油墨”。
07
杜宁宜
洛宁县底张乡选调生
基层扶贫干部
“青春就是扎根基层,说田坎语言,走乡邻农户,以绵薄之力助力脱贫攻坚伟业,青春就是选择便一往无前”。
08
韦帅帅
洛宁县大学生扶贫联谊协会会长
“青春就是做好每一件小事,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到田间地头和时代主战场去,挥洒汗水,践行诺言”。
09
洛宁县美团外卖运营站青年职工
“青春就是保障食品安全,把每一份餐品安全准时的送到顾客的手中,服务只有起点,满意没有终点,既往不恋,纵情向前”。
10
朱鹏艳 张婉琪 贾体坤
洛宁县抽水蓄能电站青年职工
“青春就是在电站建设中弘扬洛蓄精神,在时代潮流中绽放青春韶华,我们的青春因奋斗而不朽”。
青春的意义就是肩上的责任
即使再苦再累也要迎难而上
青春的意义就是不停地奋斗
即使挫折也要扬起理想的风帆
青春的意义就是无私的奉献
在时代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为青春而奋斗 为梦想而拼搏
谨以此片献给
奋斗在路上的洛宁青年!
特别鸣谢:
美景·永宁府
洛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洛宁县公安交警大队
洛宁县妇幼保健院
洛宁县底张乡人民政府
美团洛宁运营站
国网洛宁供电公司
洛宁县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部
洛宁县青年企业家联合会
洛宁县大学生扶贫联谊协会
对本次拍摄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