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马丁·斯科塞斯关于漫威的那篇长文在影迷圈中刷了屏。对于大部分影迷而言,斯科塞斯的文章都是一次温暖的抚慰,身为当今电影界的泰斗却依然不失对电影的赤子之心,很难不让人感动。
而对于熟悉马丁的影迷而言,其实对此不会感到意外,因为多年来他一直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热爱,多年前他拍摄的纪录片《马丁·斯科塞斯的美国电影之旅》,就是最直观的一个体现。
观看《马丁·斯科塞斯的美国电影之旅》的体验,更接近于阅读一本影评集,或是一部翔实的电影史。它的阅读观感与一般电影读物的最大区别,是它不但具备后者那样丰富的资料与优美的文字,而且是用电影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所书写而成,因为它的作者是当代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之一。作为一名影迷出身的导演,斯科塞斯对于电影史料的博学与精深不会令人意外,但他能像一个真正的电影史学家那样对于自己脑海中的所有电影都能如此轻巧地信手拈来,却还是多少令人惊喜。
在这部私人电影史中,斯科塞斯在很多时候选择的并非那些名垂青史的著名影片(当然这解读某一类型或流派的关键点上,有些名作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而是从他自身的视角,用那些更多时候被人们所忽视的影片,去细致地呈现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说明导演与制片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时,他不会去举塞尔兹尼克在《乱世佳人》拍摄期间手操大权屡换导演的典故,而是用文森特•明奈利的《玉女奇遇》来惟妙惟肖地阐释这一境况;
在讲述麦卡锡主义猖獗期间导演如何用隐喻的手法表现自己的政治诉求时,没有谈及著名的“十君子事件”,而是用阿兰•德万不甚著名的晚期作品《银矿》,以及塞缪尔·富勒隐喻意味浓厚的B级片《南街奇遇》和《恐怖走廊》来反映那个时期的创作环境;
在论述由于过于忠于个人艺术诉求而终止悲剧性失败的导演代表人物埃里克•冯•斯特罗海姆时,也没有搬出他最著名的《贪婪》,而是用与斯特罗海姆个人背景结合更加紧密的《婚礼进行曲》来演绎悲剧的始终,在这里,《婚礼进行曲》的故事悲剧与斯特罗海姆的个人悲剧,宛如天成地融合在了一起。
你会发现每一部电影中斯科塞斯手中,都可以成为被灵活装配的零件和元素,它们就像是斯科塞斯自己拍摄的电影素材,可以被有机地剪辑成他脑海中想要的模样。
甚至,斯科塞斯在评述好莱坞的黄金时代时,仿佛有意绕开了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弗里茨·朗、约翰·休斯顿、恩斯特·刘别谦这些更为人们熟知更为耀眼的名字,而是更多选择了拉乌尔·沃尔什、迈克尔·柯蒂斯、金·维多、文森特·明奈利、塞缪尔·富勒等等一批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导演——他们真的不是不够好,只不过是由于作品太多,有的蛰伏很长一段时期,有的金矿被掩埋得太深。无论如何,斯科塞斯带你领略的这部电影史,走的是一条独辟蹊径的道路,但到头来你又会发现,这条路与你所熟知的那些大道一样,通往的是同一个目的地。在那里等着你的,还是电影产业的发展、导演艺术的承袭、类型片的演变、传统风格的确立以及注定被打破等等这些再熟悉不过的命题。
电影的历史它就在那里,本身并不再有什么变化,但欣赏它的视角与过程却可以有千百万种。斯科塞斯提供给我们的道路,是他通往山巅的旅程,换作你来重走一遍,但愿能发现新的景致。
正文共:3171字13图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的老马,用五十年辉煌的艺术生涯,书写了纽约街头巷尾的帮派传奇,话尽了边缘角色的人生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5部被严重低估的马丁•斯科塞斯导演作品,这5部电影并不是老马的代表作,或许已经被很多人遗忘,但是这些作品里依然饱含着大师浓郁的特色,尤其是对社会现象、人物心理的深刻描绘,绝对是值得被铭记,值得影迷N刷的杰作!
NO.01 喜剧之王(1982)
这部电影和星爷的《喜剧之王》完全是两码事儿,老马以脱口秀表演为背景,大肆嘲讽了一把美国电视媒体。
酷爱脱口秀节目的鲁伯特成天梦想着能像自己的偶像杰瑞那样在喜剧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备受瞩目的脱口秀明星。
于是他开始一个人疯狂地练习,鼓足勇气向电视台推荐自己,希望得到偶像杰瑞的赏识。
可是杰瑞完全不想理会他,起初对鲁伯特只是敷衍了事,却没想到这个脑残粉最后居然擅闯到自己家里,还和自己称兄道弟起来。杰瑞对鲁伯特的这种无理纠缠已经忍无可忍,气冲冲地把鲁伯特赶出房门。鲁伯特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和另一名疯狂女粉丝合谋绑架了杰瑞,以此要挟电视台播出自己的脱口秀表演。
颇具讽刺性的事情发生了,鲁伯特的五分钟个人秀创下收视率新高,短短的亮相就收获大批粉丝。而杰瑞在脱逃后依然控告鲁伯特绑架,但是“绑架事件”却让鲁伯特被更多的新闻媒体关注,他最后甚至成为了不少青年人的精神领袖,出狱之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脱口秀节目,摇身一变成为新一代的“喜剧之王”。
《喜剧之王》以其极强的反讽意味批判了由媒体所构建的“虚拟社会”,一个人的偶然性成功,究竟是天赋异禀,还是舆论炒作?他最后是否真的成功了呢?还是他依然在幻想着自己所谓的“成功”?对于以上种种问题,老马都交给观众做出自己的论断,这也是大师之所以高明的地方。
NO.02 下班后(1985)
一整天窝在办公室里,枯燥乏味的文员工作让保罗透不过气,总算熬到下班时刻,可以好好放松放松了。
坐在咖啡馆品味一本好书,偶遇一漂亮妹子搭讪,互相交换了电话号码。漫漫长夜无心睡眠,保罗回家便立刻拨通了妹子的电话,然而这通电话正式宣告了一夜风波的开始。临近午夜,保罗打了个出租去妹子家里,钱包里的唯一一张钞票被风吹出车窗外,老司机愤然甩下保罗离开。好不容易见到了妹子,保罗却发现她与多名男子有染,私生活混乱不堪,保罗也懒得听妹子的解释,双方闹个不欢而散。赶紧回家睡觉好了,明天还要继续上班。
啥?!夜班地铁涨价了!保罗想跟售票员好好理论,但是遭到了保安的驱赶。我看还是去妹子那里道歉好了。嗯?!她为什么倒在床上一动不动?桌上空着的安眠药瓶很说明问题。这下保罗彻底慌了,可今晚的骚乱还远远没有结束,仿佛遇上的每一个人都在拼命阻拦着保罗回家。
《下班后》讲述了一个纽约上班族在一天夜里的荒诞奇遇,不得不说,老马玩起黑色幽默来也是如此生猛,观众跟随着主人公度过了麻烦不断的一夜,也认识到了大晚上最好的去处还是自己家的卧房。最为讽刺的就是你一整晚根本没有挨着家里的床,而是跟一群不知所谓的人使劲闹腾了一番,最后发现天亮了,上班时间到!
NO.03 恐怖角(1991)
《恐怖角》是老马作品履历表上的第一部翻拍作品,改编自1962年格利高里·派克和罗伯特·米彻姆主演的同名电影,讲述了一个刑满释放的囚犯向辩护律师一家复仇的故事。
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麦克斯由于对一名未成年少女施暴而获罪,尼克·诺特饰演的律师萨姆为其辩护,但是麦克斯的残忍暴行令萨姆感到十分厌恶,于是他没有向法庭出示对麦克斯有利的关键证据,最终麦克斯获判有期徒刑十四年。麦克斯本来是个文盲,却在狱中学会了识字,并认真研读法律书籍,自己提出上诉,在得知萨姆隐瞒了关键报告之后,便开始策划着出狱之后的复仇。
萨姆是个事业有成的律师,家中有美丽聪慧的妻女,妻子是一位设计师,女儿将满十六岁,在本地中学念书。萨姆的家庭和工作看上去非常完满,但躲在暗处的某个人,即将把这一切击个粉碎。
先是家中的狗被意外毒死,之后萨姆的情妇遭到了残忍的殴打和虐待,原本美满的家庭也开始出现裂隙,一切祸乱的源头都指向麦克斯。萨姆为此感到深深的不安,他只想尽快解决这个恐怖的麻烦,于是他雇了几个打手去“处理”麦克斯,但是全都被麦克斯狼狈地打跑。
无论你在哪,他如影随形,你躲在家中,他早已潜入。平静生活骤起波澜,他下一步会怎样报复,谁也无法预料。最终麦克斯尾随萨姆一家驾船驶向“恐怖角”,这一切该有个了结了。
《恐怖角》所抛出的问题就是,律师究竟是该为心中的正义做出选择,还是严格遵循法律程序为当事人辩护?执法者和犯法者的区别又在哪里?《恐怖角》的两位男主角,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正反派,他们所谓的道德准则极为模糊,都有人性当中的丑陋与缺憾,最后甚至于剥离人性,撕破理智,如野兽般疯狂地互相搏杀。当一切伪装都已不复存在,最后倒下的会是谁呢?
NO.04 纯真年代(1993)
老马十分罕见的古装文艺片,为我们展开了一幅1870年代纽约上流社会的画卷。当时美国的贵族圈内,将年轻女子离婚视作“道德败坏”,而伯爵夫人艾伦正是这种备受众人鄙夷的对象。
律师纽兰即将和艾伦的表妹梅举行订婚仪式,这桩门当户对的婚姻对于纽兰来说无疑意味着束缚与枷锁。
其实纽兰早已和艾伦相互倾心,但碍于道德观念,始终无法向对方坦诚,而心思细腻的梅也早已察觉两人的心事,为了将夫妻的体面与名分维持下去,梅虽然不做正面表态,但却用种种暗示提醒着纽兰。
最终,纽兰和艾伦没有打破社会的约束。不知过了多少岁月,梅病逝了,艾伦依然一个人活着,老年的纽兰望着曾经向往过的窗口,他怀念起以往艾伦美丽的模样,独自走开,决心让一切都成为最珍贵的回忆。在那个并不纯真的时代和社会里,我曾爱过最为纯真的你。
《纯真年代》可能是老马所有的作品当中最特殊的一部,完全突破了大师的固有风格,奢华唯美的镜头语言,不见以往凌厉的纪实性,反而看见的是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展现了19世纪后期纽约上流社会的种种风貌,谱写了主人公之间难以割舍的爱情悲剧。
NO.05 穿梭阴阳界(1999)
《穿梭阴阳界》又开启了老马最令人熟悉的“纽约夜间模式”,讲述了夜班急救医生弗兰克目睹人之生死的奇异经历。
弗兰克每天晚上都和搭档开着救护车在纽约市区巡逻,收到指挥中心呼叫后立刻赶往病患所在地,进行急救措施后即刻送去附近医院。
最近这段时间里弗兰克已经很少救活过患者,他们一分一秒挣扎着死去,自己却对此无能为力,尤其是少女罗丝的死亡,带给弗兰克巨大的冲击。弗兰克巡夜时望向车窗外,发觉街上走过的每一个人都长着同一张脸,那是罗丝无助的面庞,不停地呢喃着“救救我”,但是弗兰克能做的,却只有看着血色从那清纯的脸颊上一点点消失。
这周末的三个夜晚,对弗兰克来说异常难熬,想请假或者辞职都不获批,更不用说接连换了三个搭档,他们古怪迥异的性格对弗兰克现在的状况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在抢救心脏病发作的博克先生时,弗兰克偶然认识了他的女儿玛丽,她和逝去的罗丝非常相像,一样的美丽与脆弱。弗兰克本身并不愿意与患者家属打交道,但是在和玛丽的接触过程中,弗兰克得到了心理上的些许慰藉。影片结尾,弗兰克和玛丽最终领会到生命和死亡的真正意义,相互依偎在一起,清晨的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两人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穿梭阴阳界》探讨的是死亡对于生者和死者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或者说在面对无可挽回的死亡时,人是应当怀着恐惧与挣扎一步步地陷入黑暗,还是应当坦然接受,承认无法避免的结局呢?
今天推荐了马丁•斯科塞斯艺术生命当中容易被观众低估或者忽视的5部奇作,希望这些难得的经典作品能够被影迷们记住,而不是被埋没在尘封的历史当中。
关注微信公众号迷影生活,后台回复“马丁”,即可获得5部电影的下载方式或资源。
关注迷影生活,天天都有好电影。
马丁·斯科塞斯是小编最喜欢的导演之一,大家都知道老马是一位产量极高的导演,而且他的影片一直以来都能够保持一贯的水准。所以在盘点的时候由于文章篇幅的有限,很多好的电影不可能全部收录进来,小编只选择一些以个人主观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和个人比较喜欢的,类型相对丰富的影片来进行这期的盘点,排名不分先后,这一期先从早期70-80年代的作品说起。另外,一般的情况下尽量不进行太多的剧透,这是小编的原则。
马丁·斯科塞斯
《穷街陋巷》,1973年作品,作为老马丁和他的黄金搭档罗伯特·德尼罗的第一部合作作品,这部电影意义非凡,老马的“社会学研究课”的开山鼻祖之作。这部电影奠定了马丁·斯科塞斯个人导演风格,作为马丁·斯科塞斯在皇后区意大利的邻居,德尼罗也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定位。
穷街陋巷
到今天,我们都很难说的清,马丁·斯科塞斯和罗伯特·德尼罗到底谁成就了谁,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带有强烈个人标签的歌剧配乐、自述式旁白、横移视角、长镜头、让“马式黑帮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德尼罗和老马的另一位老搭档哈威·凯特尔
《出租车司机》,1976年拍摄,马丁·斯科塞斯最好的作品,可能没有之一,一部从真正意义上让德尼罗和老马丁珠联璧合的作品,相对《穷街陋巷》而言,两人合作的更加默契也更加成熟。
《出租车司机》
该片对越战后美国社会问题的反思和批判更为深刻,一位美国石油大亨的孩子更是看完了这部电影之后在美国总统里根演讲的酒店门口给了他两枪。
《出租车司机》
《愤怒的公牛》1980年作品,这部电影的影响力自不必多说,马丁·斯科塞斯的传记类电影的奠基石,深刻而残忍的展示出了美国四十年代社会的状态,老马的得力搭档德尼罗饰演片中的拳击手,为了让自己的形象更加符合,他在40多天里增重50磅,创造了演员的增重的记录。
《愤怒的公牛》
同时也让他获得了自己演绎生涯中第一座小金人。作为老马丁的另一只左膀右臂的黄金配角乔佩西凭借此片出山,成为了老马丁未来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愤怒的公牛》
《喜剧之王》1982年作品,这部电影在老马多如牛毛的电影作品中并不起眼,是一部相对冷门的作品,但是名字大家都很熟悉,1999年周星驰的《喜剧之王》便是有致敬了这部作品中的诸多元素。
《喜剧之王》
影片讲述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小人物对脱口秀舞台的渴望,从到处毛遂自荐碰壁,屡遭白眼,到最后经历一系列荒诞的事件让他梦想成真的故事。另外,浑身都是戏的德尼罗真是为该片增色不少。
《喜剧之王》
《下班后》1985年作品,这是一部非常少的人看过的电影,但是非常经典,一部非典型的马丁·斯科塞斯电影。小编当时看过了这部电影之后感觉像捡到了宝箱一样,有些电影真不是名气越大就越优秀,好的电影有可能会藏在一个幽深的角落里,好在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个宝藏还是被小编挖到了。
《下班后》
影片区别于传统的马丁式叙事结构,运用了非常规的拍摄方法讲演绎了一部光怪陆离的午夜闹剧。通过荒诞离奇的情节和诡异的基调,把我们带进了这个城市的背面,直到天快亮了,清洁工开始工作了,阳光开始慢慢的撒进办公老的窗户缝里,一切生活又开始照旧。这部电影算得上是马丁电影长河中的一个彩蛋,是他送带给观众的一份惊喜。
下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