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修行修什么,道教二十四治指的是什么?

浏览:4256   发布时间: 2022年08月18日

和尚与道士都为修行之人,为什么和尚剃光头,而道士却蓄发修行?

有很多善信不解,和尚与道士都为修行之人,为何道士留长发长须,而和尚却剃着光头?那么 头发对修行有什么意义呢?

佛教与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在中国同存也已数千年,,两大教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断的纷争与融合,虽都以修行积善功德圆满为主,但是他们的理念还是有所区别。

首先 佛教认为既为出家之人,就要四大皆空,六根清净,要抛弃一切世俗凡尘。头发被认为是 烦恼丝”之意,,头发代表着人的欲念与六根:即 欲望,烦恼、功利,贪念、感情、、金钱、。只有“剪去发丝,才能除去一切世俗杂念,从而潜心修佛。所以 佛教对于加入佛门的出家弟子进行剃度,剃光头发以断尘缘。

那么 同为修行之人的道士,为什么却可以续长发留胡须,与佛教完全截然相反呢?

道教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自上古到明朝末年,不仅是道教,就连老百姓都一直有着蓄发的传统。

就如《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中说,所谓正道者何?其人形貌正,音声正。不异服,不毁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可以看出,华夏子孙把身体发肤看作是孝的传承,不可随意毁之。

道士追求修行的是积累福报,修道成仙,而若要得仙道,必须要先从人道做起,而礼义智信仁这些道德观,都属于人道范畴。因此道士修道也必须遵守孝道,出家修行也必须要蓄发修行。

另外道教的教义是道法自然,“认为天地人与世间万物皆有“道”,修行要顺应天地自然规律,蓄发也是自然规律的一种,

同时 平时在梳理发际时,也能起到了疏通头皮经络,活血养身修神的作用,此也是仙道贵生的一种体现。所谓医易同源,医道同宗,与中医的活血通络,疏通经络,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不谋而合。

明末清初,满清入关,强制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服,对千年的华夏文化是一次非常沉重的打击。在严苛的“剃发令”面前,满清规定遁入空门的和尚道士可以保持原来的发式、服装。许多有气节大义凛然之士,纷纷加入道家玄门,蓄发出家,冠服不改,使华夏文化得以延续,实令人敬佩!

随着时代的发展,道教的正一派对于蓄发与生活方式不作强制戒规,大多数正一派道士在发型上也与常人无异,而全真派道士,必须严格遵守蓄发制度,全真派的道士与现代人的装束不同,保留了千年华夏的文化传统。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正一与深爱道教文化的居士修士,也回归道教本源,开始续发修行,意在保留道教千年华夏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您对佛教和尚剃度光头与道士蓄发修行有什么看法,评论区一起交流!

道教影响力为何不如佛教?道教的创始人究竟是张道陵还是老子?

八仙唯一女性何仙姑与吕洞宾的故事,为何传世颇多

集剑仙酒仙诗仙花仙于一身八仙之吕祖吕洞宾

为什么古代道人要在深山里修炼?

中国有句古话:"深山探古寺,平川看佛堂"。主要目的是登高远望,道士进行修行,环境好,一是敬神;二是迎接神仙;三是一尘不染;四是长生不老;五是它能与世隔绝。同时,还使广大信士登入空门,引其入胜,思想开阔,使人神往,体现仙境高不可攀,令人向往的意境。

因为祖师爷传下来的是“出世”的观念。所以他们的衣着外貌都与一般人不同,道观也都建在远离尘嚣的地方。求的是平和的意境和心境。中国许多名山在山腰或顶部建有庙宇、宫观。中国佛教、道教要进行修持、修炼,脱离尘俗,必然要找到行人车马少的地方,建设"山寺"、"道院"。

关于道家和佛家的区别,很经典的一句话,乱世道家,太平佛家。看那天下混乱的时候,就会跑出来很多真正的道士高人,劝告世人,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抗日的都不少。

平时这些道家隐世高人,都不见踪迹,不见人影,道家积极入世的姿态,也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这些人都是道家高人。

当然佛家也有高人,而佛教传人中国也在南北朝时代,盛行始于唐宋,比较著名的和尚就是朱元璋和辅助朱棣的和尚姚广孝。

看来明朝的政权和和尚的缘分还是大了一些。

我们当下是太平盛世,很少见到道士,但是看到满天下的佛教场所,香火兴旺,而道士的活动场所几乎都是一致的冷清。

甚至很多人认为,道家已经过时了,没落了。

其实,道家高人隐世修炼,第一点是要要砍断世俗牵绊,远离人世间的人情世故。

这种现象,大家都知道,但是其背后的原因就诸多猜测了。

说是人世间诱惑大,酒色财气,名利情,各种吸引,让人定不住,不利于修炼。

其实,在人世间修炼更能出高功夫,越复杂的状态,越能够磨炼自己,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

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惜做到就很难。

因为,一旦得了真法,修炼下去,就会打开智慧的眼睛,就能够看穿人类社会的各种丑陋和因果。

不仅能够看清现在,甚至看到过去发生种种,更厉害的也是大家感兴趣的,就是能够看透未来。

人们就会想,是不是看到未来,这些道士们,就会去算命摆摊赚钱啊。

真正修炼的这些道士,也许会对整体人类社会,整个国家的发展,进行良性的引导和背后的点拨。

但是具体到每个人的命运,关他何事?

让这些龌龊的人去升官发财,摆明了也不可能有公德心的,只会破坏社会的正常和稳定。

所以说,求财先正人心,德不配位,得到了财货了就等于得到了灾祸。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这是一种比较好理解的原因,还有一种更加隐晦的原因,也一直不能说出来的原因。

那就是来自熟人的坑害,中国人已习惯了索取,不会独立,只要自己爽快,任由天蹋,有天下为公的心,也要远离垃圾人!

没有 买卖,就没有伤害,这话还要补充 ,没有相识,就没有伤害。

能够坑害你的,永远是认识你的人!这就是最大的危险,为什么道家修炼到深山老林一个人,至少可以免除来自人类的坑害!

远离这些人世间的情谊牵绊,人们以为家是港湾,朋友是老铁,熟悉的人可以互相帮助,果真如此吗?

当这些人知道你是个高人,能够造化乾坤,他们就会把你圈养起来,用铁链锁住,变成一只可以观赏的动物,或者谋财的工具。

如果不听话就灭了你,还有你那通过修炼获得的功夫,他们以为是一种技术,有什么秘笈之类,逼迫你教育他们,教不会有你好果子吃。

然而,这一切,早在万年以前的高人,都已经明白了。

真正的道家高人,带徒弟,不需要徒弟说出他的名讳,不需要知道我是谁,好好炼你自己的吧,你的缘分和造化,与我何干?

深山修行就是让你学会在清苦下平和快乐的,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坚定不移的去坚持自我。

道教二十四治指的是什么?

道教二十四治是东汉年间逐渐形成规模的,是道教比较完整的教区组织系统。他们在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借神灵保佑的托词,用道民命籍制度取代了朝廷的户籍制;用宗教道德作为教民的行为规范;用征收信米的方式取代了官府的税收,逐步使二十四治成为政教合一的组织形式。与此同时,教区倡导平抑物价,讲究诚信,兴办实业,开拓盐井,兴修水利,发展水陆交通,发展农业,解决教民的温饱问题,实际上行使着政权的作用。 道教的二十四治如下: 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神山太上治、离沅山治、庚除治、秦中治、昌利山治、真多治、棣上治、涌泉山神治、稠粳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盖治、云台山治、浕口治、后城治、公幕治、平冈治、主薄山治、玉局治、北邙山治。其中分为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

上八治

1、阳平治:今四川省彭州市西北新兴鎭光辉村,地处该鎭阳平山上,主峰太子城(古名曼山)海拔高4812米,山上有阳平洞,亦名麻姑洞,建有老君殿、玉皇殿、审魂殿、天师宫、三师宝殿等重要的宫、观景点。当年,张道陵之妻雍氏曾在此炼丹,永寿二年(156年)九月九日与张道陵一起在此羽化升天。灵帝刘宏光和二年(179年)正月十五日,“五斗米”道第二代传人张道陵之子张衡也在这里羽化升天。由于这个因山而名的道观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曾占据显赫的地位,加之张道陵常住于“阳平治”,所以,“阳平治”位居道教“二十四治”之首,具有“总本山”、“中央教区”的地位,因此,被道众称之为“祖庭”,誉为道教的发祥地之一,现在的阳平治,是四川省开放的重要道教宫、观之一。

2、鹿堂山治:是道教“二十四治”中重要的三治之一,在蜀郡繁县界北乡,去成都三百里,即今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县东八公里的遵道镇的鹿堂山,又名绵竹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据《绵竹县志》记载:这里有“二十六奇观,七十余溶洞”。“鹿堂治”上有仙台,据说,仙人老子曾经携带张道陵游览此山,给张道陵传教度世,并且邀约了“四镇太岁大将军、川庙百鬼”,在此“折石为约,皆从正一盟威之道”,这就是张道陵创立和发展“五斗米”道的动力。

3、鹤鸣山治:在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鹤鸣乡的三丰村,这里的山脉海拔1000余米,它北距青城山约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0公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70公里。此山上有石似鹤,据说上古时期,仙人广成子(是《封神演义》中“十二金仙”之一,古代传说中的神仙)曾经游历此山时,“石鹤”就突然鸣叫,余音盘旋于山野之中,经久不息,因此,《诗经》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诗句,于是,人们就将此山命名为“鹤鸣山”。从此后,鹤鸣山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

4、漓沅山治:在彭州九陇县界,与鹿堂山治相连,其间八十里,去成都二百五十里,与什邡县交界,即今四川省彭州市白鹿乡塘坝村(又名余家山村)的漓沅山上,这里有五龙洞,神溪水常年流,故又名五龙山、龙游山。据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原副所长、四川省道教协会顾问王家祐的《彭县三道治考》而知,“漓沅”本名“丽元”,是蜀人专用名词,指的是蜀人坟包上所立的石镜,漓沅山是石镜的意思。

5、葛贵山治:在彭州九陇县界,与漓沅山治相连,去“阳平治”四十八里,即今天四川省彭州市万年乡境内的葛仙山,又名葛家山、白石山,史称“葛贵山”,据彭州市区23公里,主峰海拔1108米,山区面积14平方公里,群峰叠嶂,山形奇特,多有石灰岩溶洞,素有“二十四峰”、“八十一洞”之说。据王纯五考证:“葛贵”本是当地早期羌人老祖先羌王葛贵的名字,羌人自古有神秘的白石崇拜,因此,葛贵山又称“白石山”。

6、庚除治:亦名“更除治”,在广汉郡阳泉县西,去成都二百八十里,即今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县城东十三公里处。《绵竹县志》载:“庚除山,城北四十里,仙洞在庚除山,有石洞三,偶入洞中,见楼台金碧。”“庚除治”又称“无极院”,这里有古刹、炼丹亭、养性台、鸳鸯池、夜月桥等古迹,“庚除治”因山而名。

7、秦中治:在广汉郡绵竹县东,即今天的四川省德阳市市中区北10公里的孟家乡仙桥村的仙人桥山上,山上有仙洞。据晋人王嘉《拾遗记》等相关史料记载:秦始皇时期,曾经派遣徐福、韩终、卢生、侯公、石生等各路方士寻求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真人韩终,化名秦中,曾经在此山采药、修炼,此山因此而得名。后来,韩终又来到了今天的韩国,建立了“马韩国”,成为国王,其子韩雅,于汉惠帝刘盈二年(公元前193年)回国谒见汉惠帝时,自称是东海神仙的使者,他显示了谋些异术之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为此,汉惠帝在长安城之北,为其造仙台,建祠堂,命名“司韩馆”。天师道在创建时期,到处寻访仙迹,所以在此建立了“秦中治”,并且“以韩终为主治神仙”,列为“上八治”的第七品。现在,古“秦中治”古迹已经不复存在,仅存古树名木,供人怀旧凭吊。

8、眞多治:在广汉郡新都县,今天的成都市金堂县县城赵镇以北10公里火盆山,又名“真多山”。真多山因先秦时期蜀人李脱,又名李八伯,修炼活了八百岁,故被称为李八百,他的妹妹李真多在此山修炼得道,此山因名“真多山”,此治也故名“真多治”。

中八治

1、昌利山治:在广汉郡雒县,今天成都市金堂县县城赵镇以东六公里的昌利山,为龙泉山脉支脉,海拔702米,“治”因山名。昌利山,又名“三学山”,传说先秦时期蜀人李八百三次在这里炼丹、修炼而名。“昌利山,亦名栖贤山、圣灯山、开照山”,是成都市的东北门户。昌利山是道教炼丹术的传承地之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延祥观”古迹就有48座,信徒众多,香火旺盛。但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昌利山道教古迹遭到彻底破坏,几乎不复存在。现在,金堂县人民政府依照有关宗教政策,已经逐步恢复昌利山道教古迹。

2、隶上治:在广汉郡阳泉县,遗址在今天的四川省德阳市市中区东七公里的寿丰乡小河村,该地有升盘山、香盘山,山上旧有老君殿和神井等古迹,这里是天师道“二十四治”中中八品治所的第二治。该治以汉代初期道教易学集大成的西汉司马季主(见《史记·日者列传》第六十七)为主治神仙,司马季主死后就地安葬。可惜的是,“隶上治”的古迹文物毁于“文化大革命”,现在仅存遗址。

3、涌泉山治:在广汉郡绵竹县,今天的四川省德阳市市中区西北25公里的柏隆镇的涌泉山,据唐代道士陆海羽所著《三洞珠囊·二十四治品》说:此山“有灵泉,治万民病,无不差愈,传世为祝水”,山因此“而名涌泉山,治遂以山名”。“涌泉山治”北和绵竹县的什地乡接壤,与“庚除治”比邻。

4、稠稉治:在蜀州的键为郡南安县,即今天的成都市南二十八公里之新津县南十里稠稉山上,“稠稉治”一名“具山治”,因山而名。稠稉山海拔617米,群山环抱,乔木参天,古柏森森,环境优雅,是新津县的“八景”之一。唐代,在这里建起了老子庙,遂又名“老君山”。明朝洪武年间,又重建了道观,可惜毁于战火。于是,清代和民国年间又陆续重建,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了极左思潮的彻底破坏,现在仅存三殿、一楼、一亭、一舍,占地150亩。1985年起,成都市人民政府先后公布这里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重点道观”,对外开放。

5、北平治:在蜀州的键为郡武阳县,即今天四川省乐山市西北的彭山县公义镇五马村及保胜乡天柱村之间的北平山,距县城约二十里。北平山,又名天柱山,主峰海拔711米,上面有“香山仙洞”,洞长2500米,高、宽各5——15米,洞中钟乳奇石层叠,清泉溪水长流,别有洞天。据说,汉武帝时期,会稽人史通平曾在此洞炼成“龙虎金丹”。

“北平治”是中国古代传统导引行气健身法代表人物彭祖活动多年的地方,历史上有彭祖的祠和墓。彭祖,是今江苏徐州人,先秦时期传说中的仙人,养生家,中国长寿文化的鼻祖,《史记·楚世家》有记载。因此,张道陵的天师道十分崇拜和敬仰彭祖,继承了彭祖的养生思想,所以,“天师道”奉彭祖为“仙真”,特设此治。现在,“北平治”地面的古迹全无,仅存遗址。

6、本竹治:遗址在蜀州的键为郡南安县,即今天成都市新津县的邓双乡与彭山县交界的文峰山一带,这里有“香林”,多为木竹林,唐代修有“本竹观”,亦名“竹缘寺”,今天是佛家的“乌尤寺”。据说,当年张道陵曾经在这里传教,其祖父张纲曾经为南安郡太守,死后葬于武阳县,故而设治。

7、蒙秦治:在越巂郡的邛都县城西二十里,即今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城南4·5公里的泸山,因泸水而名。这里前有小山,后有大山,主峰海拔2317米。据说,商朝初期的辅佐大臣伊尹(约公元前1630~前1550年)曾经在这里修道。但是,前汉时期,汉中郡的赵升也在这里修道成仙,故而设治。“蒙秦治”的“蒙秦”因何而名,不得而知。

8、平盖治:在蜀州的新津县北三十里,即今天的成都市新津县城南约7·5公里的永商镇之宝桥村“九莲山麓”,距成都市约47公里。此山面临邛水,堪称“八津朝圣,九峰拱卫”,山上有“观音寺”,重建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旧有108重殿宇,毁于元代。明代的宣德、弘治年间先后重建,但是,明末清初时期,大部分道教宫、观等建筑又被烧毁。现在的“平盖治”,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之后,“观音寺”还保留有观音殿、毗卢殿和天王殿,这里的壁画、彩绘、大型雕塑等古迹文物十分珍贵,所以,195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这里的道教活动中心。

下八治

1、云台山治:在四川省苍溪县五马乡与阆中市云台乡交界处的云台山上。云台山,又称天柱山,“治”因山名。据相关资料记载而知,当年,张道陵将弟子三百七十人住在此治,在此集中教化他们二年。永寿二年(156年)九月九日,张道陵在“云台山治”的云台峰上,以经、籙、印、剑交付与其子张衡,然后与他的夫人雍氏在此得道升天。后来的三十年中,张道陵的弟子赵升、王长复也先后在此得道升天。除此之外,齐国人施存以及葛洪,都曾经在此治炼丹,宋代的陈抟老祖还在此修炼。

2、浕口治:在汉中郡的沔阳县,即今天陕西省汉中市勉县城西四公里的武侯镇之阳平关。阳平关为西汉初年萧何所筑,与定军山、天荡山成为掎角之势,扼川、陕、甘三省交通要冲,是汉中盆地的西部门户,秦、蜀间的必由之路,古“金牛道”从城中穿过,沔水(汉水)在南城墙下东流,西城门口就是汇入沔水的“浕口水”,亦称“咸河”或者“黑龙江”。西岸的“白马山”上就是张鲁城旧址。因此,“阳平关”是在沔水之阳面的汉中盆地西部平地设置的关隘,故名“阳平关”,历史上也称“浕口城”。当年,张衡、张修、张鲁就是以此为基地,传播“五斗米”教。在阳平关对面走马岭的“白马山”,原来筑有“张鲁城”,据考古调查,城址依稀可见,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800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说:张鲁“横山筑城十余里”,当指此处。当时,他们在山上的城内居住,在山下的“阳平关”传教,设险固守,以此雄踞巴、汉二十五年。

3、后城治:早期在汉中郡的南郑县,即今天的南郑县南约140里的廻军坝乡和小坝乡之间的天池梁,这里称“梁山,大山四围,其中三十里许,甚平旷,古梁州治也”(见《资治通鉴》),早期的“后城治”即在其上,山下的“米仓道”直通四川省南江县,是汉代时期汉中通益州的又一条古道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大军来汉中征讨五斗米道张鲁而取汉中之时,当时的张鲁不愿意和曹操正面交锋,于是,他封府库,和他的弟弟张卫携带家眷连夜逃跑到今天南郑县的天池梁“后城治”,静观事变,后来被曹操召回封侯,迁移到了邺城。次年(216年),张鲁在邺城病死,“五斗米”道活动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天池梁的“后城治”逐渐被废弃荒凉。

4、公慕治:早期的遗址在汉中郡的南郑县,即今天的南郑县喜神坝乡南部的“台上”,这里海拔高1877米,与四川省南江县的桃源乡接壤,山下,经通川、陕的二南公路从此经过。据相关史料和地方志记载:西晋年间,汉中流民大量迁移成都地区,“公慕治”也和“后城治”一样,被迁移到了益州什邡县,即今天德阳市代管的什邡市西北二十公里的洛水镇两河村李家山。

5、平刚治:据相关史料和地方史志记载:“平刚治”,在唐代以前,最早设立在今天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的灵山之灵泉,故又名“灵泉治”。之后迁移在今天的眉山市洪雅县,至今这里有旧址道观“五斗观”。晚唐之后又迁移到键为郡的南安县,即今天的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的“依凤岗”。这里有“紫府洞”道教古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平刚治”又迁移到了今天四川省内江市的资中县,这里“山畔有洞,凿石七十二级,有白玉台”。最后,“平刚治”又迁移到四川省新津县的平岗村,这里至今有“平岗寺”古迹(见《蜀中名胜记》和《新津县志》)。据晋人葛洪《神仙传》记载:蜀人李阿和羌人瞿君曾经在“平刚治”修道成仙,李阿是古蜀王杜宇的苗裔,因此他是“平刚治”的主治神仙。

6、主薄山治:在键为郡界,即今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东10公里的天华乡六和村长秋山,主峰海拔898米,为蒲江县与眉山县的晋凤乡界山。据梁武帝时期的参军张辩所著《天师治仪》记载:“主薄山治”是因为汉代仙人——蜀郡的主簿王兴,曾在此修道而名。“主薄山治”亦名“长秋山”,这里有“太清观”、“灵官堂”、“三圣宫”、“三清殿”、“斗母宫”等建筑群和47尊宋代雕塑的道教仙人群像等古迹文物,是道教的活动圣地,也是蒲江县的“八景”之一。除此之外,在“太清观”的附近山上,还有28龛104尊唐、宋以来的摩崖造像,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是道教文化的精品文物。

7、玉局治:在蜀郡成都南门左二里,今天成都市城南的杨柳提。该治是因为“永寿元年(156年)正月初七日,太上老君乘白鹿、张天师乘白鹤来此治,坐局脚玉床”而名“玉局治”,亦名“玉女化”。“局”,是汉代人席地而坐置放的几案,此处是指白玉镶嵌的几案,用来讲经而设。“二十四治”中,其他治都在山中,唯独此治在平原都会之地。据《成都县志·寺观》记载:南宋末年,“玉局治”的殿宇毁于战乱,明代新建“玉局观”在城北二十里。

8、北邙治:最早创建于京兆府长安县郡的北邙山,即今天陕西省兴平市的北邙山,现名“北原”,后来的西安“八仙宫”、周至县的“楼观台”、户县的“重阳万寿宫”都在北邙山的仙山之间发展,成为陕西的道教活动中心。